路得記-28 願祢的國臨到

正因為我們普遍的忽略這整個過程的公義性,正因為路得在過程中完全缺席靜默無聲,正因為制度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合法的備進行著,正因為焦點都集中在波阿斯遵守律法制度的正直與智慧,正因為路得的將來只被賦予「工具化」的重要性;或者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都不是被決定自身命運的路得;於是我們也都默許整個事件「合法的」進行,並且企圖從中發現所謂「屬靈的」意義來合理化、神聖化全部的過程。



4:1 波阿斯到了城門,坐在那裡,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至近的親屬經過。波阿斯說:「某人哪,你來坐在這裡。」他就來坐下。
4:2 波阿斯又從本城的長老中揀選了十人,對他們說:「請你們坐在這裡。」他們就都坐下。
..........................
4:10 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


波阿斯和那位至親間的交涉都是合法的,不只是依照律法所規定的優先順序,在規定的審判地點--城門口--進行,陳述的條件也都是事實,包括「()那塊地」、「()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以及「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這個交易也有足夠的長老作合法的判決,及城裡的百姓作見證。唯一的問題是:整個事件最重要的主角「路得」在哪裡呢?這件「合法」的事情,合乎「公義」嗎?

故事從開始到此為止,「路得」一直是一個被「非人化」的「摩押女子」、「死人的妻子」,如今她的命運由兩個男人在城門口當著長老和百姓的面前商量來決定,而她自己甚至連說一句話的機會也沒有;而在整個事件處理的過程中,娶死人瑪倫的妻子、使死人的產業留名,免得死人的名滅沒成為整個事件的焦點,死人、死人的妻、死人的名、死人的產業才是整個律法所關心的,活人路得」反而是不存在。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及將來不能有自己來掌握與決定,如果一個人的權益與喜愛不能取決於自己的選擇,當別人在討論、決定關於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時,她不能表示自己的意見、聲音,只能「缺席」、「靜默」的期待讓一切能對她有好處,這樣的過程合乎「公義」嗎?

波阿斯確實是一個遵守律法又慈愛憐憫的好人,是一個深愛路得、也深知路得的美好與價值的人,但是他尊重這位無名的「至親」的決定,更甚於尊重路所想要得到的;波阿斯是一個正直又有智慧的人,他能夠在一個「壞的合法制度」中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結果,但是他卻沒有去質疑或挑戰整個制度的公義性,一個被刻意「非人化」的「摩押女子」、「死人的妻子」路得,不過是土地贖回的附屬品,是子嗣後裔的延續工具,就連將來所得的子嗣也不屬於她而是屬於死人的名,並成為土地的擁有者,路得的將來被變成一種「工具化」的存在。正因為我們普遍的忽略這整個過程的公義性,正因為路得在過程中完全缺席靜默無聲,正因為制度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合法的備進行著,正因為焦點都集中在波阿斯遵守律法制度的正直與智慧,正因為路得的將來只被賦予「工具化」的重要性;或者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都不是被決定自身命運的路得;於是我們也都默許整個事件「合法的」進行,並且企圖從中發現所謂「屬靈的」意義來合理化、神聖化全部的過程。

我們會很輕易的就說:因為當時的制度就是這樣,不像現在這個時代,那麼不就表示我們心裡也相信,制度都是必須被不斷改變、調整,來表現更完全的公義,而且永遠沒有所謂「最完全、決定性」的制度存在?我們也可以很簡單的就說:我們不能以現代公義的標準(尤其是婦女的權利公義)來檢視當時的社會,我們都可以同意這種解釋;但這也表示我們都同意公義的實現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藉著我們不斷的去發現並承認不公義存在的事實,而且它可是就是已經被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既存公義」,必須被我們從新檢視、檢討、並徹底改變,才有可能促使公義的實現。

然而這樣的工作是艱辛又充滿挑戰的,經常必須付出許多無辜者的犧牲才能得到的,因為在那些「現有的制度」與「既存的公義」的受益者通常是不具有反省能力及自我犧牲的意願,來促使制度調整與公義進程的,無論是在美國公車上拒絕讓座的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南非反對個種族隔離政策的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在印度以非暴力印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甘地(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在宗教上反對教皇制度及贖罪券的馬丁路德( Martin Luder ),以及許許多多我們沒有看見卻默默為促進公義實現、社會制度更人性化改革的運動及犧牲者,都說明了這個事實。

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閱讀路得記,解釋路得記,傳講路得記,我們卻從來不在意路得在這個關乎他自己生命與將來最重要的決定與選擇的時刻的沉默和缺席?我們理所當然的接受這樣的不人性、不公義的事實,卻又將之作為屬靈化的信心典範?這個問題或許脫離經文本身,卻沒有脫離我們讀路得記的原意,就是希望能藉著從經文的思考與學習,帶給我們更多實際生活的反省;因為聖經不只是在說從前發生的故事,也是在述說我們每個人實際生活中的故事。當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為什麼耶穌必須背負十字架來死有更深入的認識,對上帝國的臨到有更深切的期盼,並願意盡更大的努力。


默想
l 「願你的國臨到」這個祈禱詞對你的生活具有甚麼意義呢?


詩歌連結:May Your Kingdom Come 


補充資料

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生於南非川斯凱,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依據判決,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其中大多數的日子在羅本島度過。出獄後,曼德拉轉而支持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也是透過全面代議制民主選舉所選出的首任南非元首,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並也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2004年,南非廣播公司舉辦了最偉大的南非人(SABC3's Great South Africans)票選活動,結果曼德拉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ahimsa)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


羅莎.路易絲.麥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年2月4日-2005年10月24日)是一位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美國國會後來稱她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在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因拒絕聽從公車司機的命令,不肯讓位給一名白人乘客而成名。這起非暴力反抗的行為引發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一場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宗教改革的發起人,他本來是天主教奧斯定會的會士、神學家和神學教授。他的改革終止了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獨一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回應或分享心得:
(歡迎指出應更正之處,謝謝!)